|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184|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就这样,紫菜悄悄地被开除出了植物界

[複製鏈接]

127

主題

1

好友

821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4-12-21 16:10
  • 簽到天數: 22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3
    金錢
    1090
    威望
    821
    主題
    127

    文章勇士 回文勇士 文明人 中學生 男生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21-2-25 12:48:42

    海苔和紫菜都是我们熟悉的食物,看着也差不多,那么它俩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如果是在日本,那海苔的定义包括了紫菜,因为日本人所说的海苔,除了紫菜外,还包括了浒苔、石莼、日本溪菜等绿藻,甚至还有一些是淡水产的蓝细菌

    晒干的“海苔”。图片:Alice Wiegand / wikimedia

    而在咱们中国,那就不一样了,超市里卖的那些即食海苔,原材料大多是条斑紫菜,它只是众多紫菜中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紫菜的定义应该包括海苔

    说起紫菜,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图片:Pixabay

    就这样被开除出了植物界

    紫菜是一类红藻,在旧的分类体系中,所有的藻类都被认为是植物,后来人们发现这是错误的。过去所谓的“藻类植物”中,实际上是把许多亲缘关系并不接近的类群硬拉到一起的,其中的大部分,如褐藻、甲藻、蓝细菌等都不是植物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属于褐藻。图片:freddy an / wikimedia

    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其实是念珠藻科的一种蓝细菌,图为显微镜下的发菜。图片:Polyhedron / wikimedia

    不过说到紫菜所属的红藻,就有点复杂了,它并不是真正的绿色植物,但又和绿色植物关系很近,都位于原始色素体生物这个演化支上,所以姑且可以算是广义的植物吧。

    同属于红藻的江蓠(Gracilaria sp.)。图片:Emoody26 / wikimedia

    甚至有红色的紫菜。图片:Josuevg / wikimedia

    全世界有一百多种紫菜,我国沿海也有二十来种,其中人工养殖规模最大的,就是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和坛紫菜P. haitanensis),它俩的势力范围以长江口为界,北边的江苏、山东、辽宁主要产条斑紫菜,南边的浙江、福建多为坛紫菜,著名的“头水紫菜”并不是单独一种,而是每年养殖后第一次采收的坛紫菜,和后边的“二水”“三水”比起来,品质更好。

    渔民在采割头水紫菜。图片:潘兰齐 / 图虫创意

    无法区分的两种紫菜

    那么,这两种紫菜要怎么区分呢?答案是很难区分,因为它俩的区别,都不是凭肉眼就能轻易看出来的

    条斑紫菜。图片:Anonymous Powered / wikimedia

    首先是历史不一样,坛紫菜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而条斑紫菜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可是这也不能用来鉴别啊。其次,如果放任这两种紫菜在大海里长成完全体,那它们的外形会不一样,坛紫菜比较细长,颜色更绿,而条斑紫菜多为卵形,颜色更偏紫红,但我们买到的紫菜,都被摞一块晒得黑不溜秋,吃时候还给掰碎了,也不知道本来的形状和颜色

    条斑紫菜。图片:Koji Mikami /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stress response, life cycle and morphogenesis in red seaweeds(2020)

    坛紫菜。图片:Yuan Zhang / PLOS ONE(2013)

    还有第三点更没戏了,条斑紫菜的藻体全是单层细胞,而坛紫菜多为双层细胞,这种程度的微观区别,没有显微镜是看不出来的。

    长这样的一般就是坛紫菜。图片:koosen /  Adobe Stock / 图虫创意

    反正要我说呢,紫菜这样的食材,我们在餐桌上也就没有必要细细区分了,品尝滋味就好,紫菜的鲜味主要来源于氨基酸盐,而那种“海味”,也就是日本人叫磯味(礁石味)的那种气味,则是来源于蘑菇醇等多种风味物质。

    蘑菇醇,也叫1-辛烯-3-醇,是紫菜“海味”的重要来源之一。图片:Jü / wikimedia

    会吃,但一直不会养

    我国食用紫菜的历史很早,早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吴)郡海边诸山,悉生紫菜”,当然了,这句里说的“山”,指的应该是海中岩礁,不能是真的山。

    紫菜属通常长在海边礁石上,图为Porphyra umbilicalisPorphyra purpurea。图片:Gabriele Kothe-Heinrich / wikimedia

    其实在更早的西晋时期,左思在导致了“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中,也写到了东吴的物产有“江蓠之属,海苔之类。纶组紫绛,食葛香茅。”唐人注释这里的“紫”就是“紫菜也,生海水中……临海常献之”,这个注释的靠谱程度还有待考证,不过能够说明,至少在唐代时候人们对紫菜就已经比较熟悉了。

    紫菜养殖。图片:觉是999 / 图虫创意

    我国食用紫菜的历史虽然早,但是人工养殖的历史却很晚,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的。邻国日本比咱们早,但也没早太多,他们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吃紫菜,但是1570年才开始养殖。不就是一种海藻吗?为什么还能这么难养呢?因为长久以来,人们根本就不知道紫菜这一辈子是怎么过的

    日本的海苔养殖场。图片:Asturio Cantabrio / wikimedia

    我国的古人就已经发现了,紫菜这东西,都是秋冬季节出现在海边岩礁上,来年春天结束时候就不见了,不知道跑到哪过暑假去了。

    复杂的生活史

    十九世纪时,很多人都发现紫菜能产生出一种名为果孢子的生殖细胞,1949年,德鲁(Drew)又证明了果孢子可以发育成丝状体,而且这个丝状体和1892年命名的一种名为壳斑藻的海藻就是一码事,但是丝状体和叶状的成熟紫菜是什么关系,那就不清楚了。

    几年之后,我国学者曾呈奎和张德瑞才揭开了紫菜生活史的谜底,只不过这二位研究的对象是甘紫菜P. tenera),而不是条斑紫菜或坛紫菜,不过没关系,都差不多。

    条斑紫菜(A)和坛紫菜(B)的生活史。图片:fao.org

    要完全说清楚紫菜的生活史,那篇幅可就长了,因为会涉及到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做世代交替。如果我们忽略掉细胞核相的变化,那么紫菜的一辈子是这样过的。

    紫菜那宽大轻薄的可食用部分,叫做叶状体,叶状体产生的雌雄生殖细胞相互结合后,就会形成果孢子。前边也提到了,果孢子能发育成丝状体,不过它的发育场所有点特殊,要钻到贝类、藤壶、管虫等动物的石灰质壳壁之中,长有丝状体的贝壳上,会出现红色的丝状纹路或者斑点,所以最初才被误定为壳斑藻。

    条斑紫菜的完整生活史。图片:Megumu Takahashi  /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7)

    刚才说的这个过程,持续时间是从冬到春,到了夏天,紫菜的叶状体把生殖细胞都释放完了,就逐渐解体,而贝壳中的丝状体会释放出壳孢子,壳孢子附着在岩礁上发育成小紫菜。小紫菜要想长成大到足以上餐桌的叶状体,需要比较低的海水温度,所以紫菜要到秋天才能开始采收。

    养紫菜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图片:HailongWu / Aquatic Botany(2017)

    最后,我再来回答很多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汤里的紫菜为什么一点都不紫,而是深绿色或者黑褐色的呢?这是因为,紫菜的紫色来源于藻红素,藻红素在晒干加工过程中容易流失,所以成品紫菜就只剩下了叶绿素的绿色,如果储存过久或是长期加热,叶绿素也分解了,那紫菜就会变成黑褐色


    4

    主題

    1

    好友

    1467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昨天 13:44
  • 簽到天數: 1027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8
    金錢
    14697
    威望
    1467
    主題
    4
    沙發
    發表於 2021-3-7 08:25:35
    没有想到紫菜还这么复杂。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5-1-15 16:36 , Processed in 0.01499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