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让星辰大海的征程没有迷途 [打印本頁]

作者: lixiang007700    時間: 2022-7-7 22:40
標題: 让星辰大海的征程没有迷途

“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巡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科技事业捷报频传。

这些“飞天梦”的实现,都不能绕开一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陆元九。

深空探索,如何确保不迷失方向?在运载火箭、载人飞船、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上,都必须装备不依赖任何环境、不受任何干扰的惯性导航系统。

在中国,惯性导航这一尖端领域的探路者和奠基者就是陆元九。

万里归来 矢志报国

1945年,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陆元九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

“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陆元九知难而进,选择攻读当时最前沿的惯性导航技术,并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29岁时,他便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人才。陆元九毅然辞职,突破重重阻力,于1956年回到故土,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

回国后,陆元九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他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在“荆棘里拓荒”,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研究,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星之火。

在自己的祖国工作,陆元九仿佛有无穷动力。他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进行工业生产自动化研究外,他还主持了飞行器自动控制研究、稳定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成果。这期间,他还坚持撰写专著。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

开拓创新 屡立奇功

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陆元九一直保持着对创新的独到理解。他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并提出做航天科研工作“既要有跑百米的冲劲,又要有跑万米的耐力”。

在我国启动人造卫星研制之初,陆元九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并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1975年1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回收成功。该卫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遥感资料和试验数据,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的国家。

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并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

陆元九不仅关心和指导行业发展,还时刻保持工程师本色,直接参与惯性技术的实际工作。由于他的努力,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带领下,我国航天惯性导航技术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行为世范 育人不辍

“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证质量。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一直以来,陆元九在工作中的认真和严格,在航天领域尽人皆知。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1984年,陆元九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的职务。在他过问下,航天系统自主培养高学历人才形成惯例,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005年,陆元九发表了文章《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受到航天科技集团领导高度关注,随即得到部署落实。一代又一代的航天青年才俊,在陆元九的示范指引下,成长为作风优良的航天工作者。

“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一百分才算及格。”陆元九常说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标准。

正如神舟十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致信陆元九时所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党中央从来不会忘记那些以身许国,为了祖国强大呕心沥血,作出卓越贡献的人。2021年“七一”前夕,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

百岁高龄仍心系航天的陆元九,将这枚勋章视作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荣誉。他动情地说:“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7/)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