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为什么制定的计划总是实现不了?
[打印本頁]
作者:
dragon2086060
時間:
2016-9-29 11:36
標題:
为什么制定的计划总是实现不了?
作者:小红拖拉机
时间回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特级克塞号阻击格德米斯军团功败垂成,导致恐龙最终灭绝,随后一些好动的哺乳动物开始崛起,他们“害怕地上猛兽多,爬到树上来生活,他们捉虫吃水果,群居打闹欢乐多”,最终,他们成为了灵长类动物,也就是我们爷爷的大概13次方,他们凭借视觉优势的捕食习惯和群居生活,使得他们的大脑容量急剧增加,直到20万年前,人类大脑终于进化成功,从那刻起,我们和动物之间有了一条鸿沟。这,都归功于我们大脑额叶的进化。
额叶的进化,让我们掌握了更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计划能力,拥有丰富的情感,总之,额叶的进化让我们成为人。
就像长着阑尾会得阑尾炎,拥有计划能力的人们,也会发现在运用这项能力规划未来时,往往设定的目标过于理想化,或者为未来安排过多的事务,而实际无法实现……
那到底是不是多数人都面对着这样一种困扰?如果是的话,到底这背后是否有着共性的原因?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走进科学》,眼高手低的地球人……
1 计划谬误的臭毛病
现实生活中不能按时完成计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经常确信自己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一项计划,比如有些领导同志相信到1958年7月份早稻亩产能到15361斤;比如我同事张铁蛋办了健身年卡,到健身房关张都没去过一次;比如有着一个作家梦的我,从初三开始说要写书,十多年过去了……过去了……去了……了……
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时, 倾向于过度乐观, 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叫做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
规划谬误这一概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1979)首次提出的,基于他们的观察,科学家和作家在拥有相当多的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仍然总是倾向于低估一项任务所必需的完成时间。看吧,以后不用为自己没能“吃一堑,长一智”而愧疚了,科学家也这样。
研究表明,个体不论是在学业任务还是日常生活中, 都存在着规划谬误。而且规划谬误是一种高度稳定的现象, 经常产生介于20%~50%的错误率(Kahneman,
2011)。基于人格特质的研究表明, 规划谬误在乐观、拖延、个人特质等方面基本不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几乎都有过规划谬误的情况,请不要自责自己的计划性不好了。
而且,你以为只有个人才会犯这个毛病?
研究者们还进一步验证了在群体协商估计任务的完成时间时, 同样存在着乐观地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群体规划谬误(group
planning fallacy)。规划谬误不仅是对任务的完成时间的低估, 还存在于对任务的成本、风险的低估, 同时对任务收益的高估。大量研究表明, 在政府规划、商业服务、医疗保健、航天航空、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 存在着严重的项目延期、超支的规划谬误。
著名管理咨询顾问DeMarco估计,在商业领域有15%的软件都根本没有完成,即便完成也超出预算许多倍。而那些大规模的、知名项目则更令人吃惊,比如央视大楼,明明只准备放个烟花,结果把配楼就给烧了……咦,这个好像这是超额完成任务,不是这个,应该是说如悉尼歌剧院,原计划6年完工程结果搞了16年,费用超了12倍,这个效率,一点都不社会主义。
2 为什么会制订一系列实现不了的计划
计划谬误是人们对一项任务需要的诸方面因素作预测时,倾向于对达成目标的时间、成本和努力做出高于实际的乐观估计,这是一种认知错觉(cognitive
illusions)。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决策领域的常见现象,在远期任务目标设定、计划安排与进度评估中表现尤其明显。过度自信表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正面预期和自我增强偏见,也就是说个人倾向于从一个更加乐观的角度看待他们自身、周围世界的发展和未来完成情况(Klayman等)。
反正制订计划又不需要付费,乐观一点也不用交税,干嘛不制订一个高远而又让自己觉得很牛逼的计划呢?
研究者对于过度自信的研究有着3个方面的主要相关概念。
首先,过度自信表现为对自我的知识、认知水平的过度自信感。人们在决策制定过程,往往会高估自身能力,形成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制定过度乐观的工作计划。
其次,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绩效等指标处于群体中的平均偏上水平。这种自我增强感以他人能力水平为参照体系,形成判断。
在一个不知道大家底细的新集体里,某些人总是乐观地认为自己至少在智商等方面处于中上水平,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反正我以前总臭屁的认为自己是这样子的,然而事实回是特么不照顾面子回我以呵呵俩字。
最后,过度自信的另外一个子维度表现为控制错觉(illusory
control)。这种现象在以往研究中认为是决策者对自己能够影响范围与事物的幻想性认识,建立与自身行为不相关的控制联系。
认知角度
Buehler
(2003)提出未来聚焦(future
focus)的概念,也就是个体关注的是基于未来的情境, 并产生具体的计划。实验设计中,被试被指导关注未来计划, 在启动了未来聚焦时,在预测圣诞节购物任务和大学生课堂作业的任务的完成时间上, 产生了乐观偏差, 由此表明:个体在预测任务的完成时间时, 如果倾向于关注任务的未来规划, 则会忽略了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导致对任务完成时间的低估。
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圣诞节前距时多久完成作业的预测和实际情况
动机角度
动机因素会影响乐观偏差的形成, 从而更容易导致低估任务的完成时间(Kahneman
& Lovallo,1993)。在Buehler等(1997)的实验中, 对于提前完成任务的个体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 结果提供更多奖励组的个体更倾向于低估任务的完成时间。
有研究还指出, 渴望取悦他人的动机也会导致乐观偏差的增长, 从而低估任务的完成时间(Pezzo
et al.,2006)。
在Buehler和Griffin
(2009)的家庭作业实验中,对实验组的参与者与观察者提供更多的金钱奖励,发现参与者与观察者都更倾向于关注任务的未来规划, 而较少关注潜在的障碍, 从而表现出更多的乐观偏差。
个体经验
个体在制订计划时,会参照自己过往完成相似任务的所需时间等资源情况来进行判断。研究表明, 让钢琴家估计弹完一段音乐所需时间, 熟练掌握的个体会低估任务完成时间, 初学者则倾向于高估任务完成的时间(Boltz
et al., 1998)。
有关记忆偏差理论的研究也表明, 个体的任务经验水平越高, 时间预测越倾向于低估。所以,新手可能会畏难,老手对于目标任务的估计,可能会低估。
任务性质
任务持续时间的长短引起预测的高估或低估现象出现在不同研究者的实验中, Roy
(2008)研究表明, 在短时间的任务中, 个体表现出高估任务时间的倾向。而任务截止时间的不同对规划谬误也有一定的影响。
Pezzo 等(2006)研究表明, 相比令人愉快的任务, 个体面对令人不愉快的任务时, 会产生尽快完成任务的想法, 从而低估任务的完成时间。
任务是假想(imaginary)还是真实(real)的也会影响个体对任务完成时间的预测,
Peetz 等 (2010)发现, 相比完成真实的圣诞购物和学业任务, 假想任务更容易引起规划谬误, 因为当任务是假想的时候, 规划者更多的关注任务的可行性以及计划如何展开,忽略潜在的障碍, 从而引起乐观偏差。
3 如何让计划都实施
说了那么多,针对规划谬误应该如何规避呢?
讲了半天阑尾炎最后告诉我一句,没治,那你就甭出这门了。所以我们列举几条理论上存在可操性的几个小诀窍。
借鉴以往经验
规划谬误理论认为,规划谬误产生原因是忽略了分布信息,没能客观参考过去类似任务的完成情况,应将目标任务和过往经验充分对比,进行多维度评估。
记忆偏差理论任务,个体的预测偏差主要是对过去任务完成时间产生了记忆偏差,当然了,自己记错不要紧,你可以看看别人啊,参考别人过往的完成情况,进行目标任务完成时间的准确预测。
旁观者视角
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横看成岭侧成峰,在于未用无人机。
研究者(Buehler,
1994)在实验中发现,与参与者相比,观察者较少使用内部视角进行预测,从而呈现较少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倾向。新近研究表明旁观者视角对比第一人称,在对任务进行估计时能够改变角色的相关任务动机, 减少个体对完成任务的渴望,增加个体对潜在障碍的关注,减少乐观偏差, 提高任务预测时间的准确性。
任务分解
研究发现任务分解能有效减少规划谬误,特别是任务时间长且复杂的任务,心理学家认为,子任务往往是应该被考虑, 却在整体任务中被忽略的关键步骤, 当个体关注这些关键步骤时, 可能会充分意识到任务的复杂性与难度, 因此产生更谨慎的估计, 减少了乐观偏差。
这就好比国民公公说的,想做世界首富,谁不想?!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再挣……这时你就会发现……我靠,太特么难了,还是接着睡吧!
作者:
dragon2
時間:
2016-10-6 00:51
很深,要换个脑袋才能明白,我还是接着睡吧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7/)
Powered by Discuz! X2.5